宜城教育資源網(wǎng)142o7w8l.cn 《傳習錄》主要內(nèi)容
《傳習錄》一書主要是王守仁平時講學和解答弟子的語錄,以及一些論學書信等。書中重點闡述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心學主張,并提出著名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全書包括王守仁哲學思想的主要部分,是研究王氏心學的基本材料。 《傳習錄》,哲學著作,作者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傳習錄》是作者的語錄和論學書札匯輯。自明正德七年(1512年)其門子徐愛陸續(xù)錄下著者論學的談話,取名《傳習錄》。此為是書之雛型。后,著者的其他弟子薛侃、南大吉、錢德洪等在此基礎上不斷增補,加入新錄語錄和論學書札等。并經(jīng)刪削,出版了多個版本的《傳習錄》和《傳習續(xù)錄》。明隆慶六年(1572年),謝廷杰將其編入《王文成公全書》,即今本之《王文成公全書》的《傳習錄》。 《傳習錄》分為三卷。上卷收錄薛侃新編之《傳習錄》。中卷收錄錢德洪所編的八篇書信。下卷為先之《傳習續(xù)錄》。 該書上卷的主要內(nèi)容偏重于對朱熹增改的《大學》古本。朱熹一生注釋古書,研究古代文化,偏重于“道問學”向外的一邊。朱熹研究事物的方法主張就事物本身一一窮極其理。而王守仁持相反的觀點。他尊崇陸九淵的哲學,認為心即是理,理即是心,更不用向外面事物上去尋求什么理。這就是王守仁的“心即理”的觀念。他的“知行合一”觀念就是由“心即理”發(fā)展而來。如“好好色”:“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故意去好。”又“惡惡臭”:“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要聞到那臭味已自惡了,不是再加個‘惡’的意念!卑凑账睦碚,心是本體,是純天理性的,世界上的萬物都會在“心”里得到感應,并同時指揮人的行為。這就是“心與理一,知行合一”的觀念。作者還認為,私欲是障礙的本體。有了私欲后,天理昧、良知昏、感不真、應不切,甚至沒有知行可言了。 中卷是著者晚年成熟時期的著作,提出了著名的拔本塞源之論,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物合一”、“天人合一”、“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等思想。關于“致良知”作者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其中包括個人的道德意識和人的最高本體。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到世界萬物!靶奈锖弦弧奔词恰靶耐鉄o物”、“心外無理”觀念之綜合。王守仁認為,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同時心也不會離開物而存在。 下卷解說他的晚年各種思想比較具體。文中還記載了他提出的“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本,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該書是一部比較純粹的哲學著作,包括了著者的主要哲學思想。與著者的另一部著作《大學問》一起,是著者最主要的兩部哲學著作,因而具有很大的價值,地位比較重要。 《傳習錄》除《全書》本外,其單行本有日本正德二年,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岡田群玉堂刻本。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活字印《學海類編》本。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國學保存會排印《國粹叢書》本。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安東宏道書局排印本。民國十六年(192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發(fā)行的《學生基本叢書》本。 宜城教育資源網(wǎng)142o7w8l.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