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教育資源網(wǎng)142o7w8l.cn 《商君書》內(nèi)容簡介
《商君書》也稱《商子》,現(xiàn)存24篇,戰(zhàn)國時商鞅及其后學(xué)的著作匯編,是法家學(xué)派的代表作之一。 商鞅(約前390—前338),姓公孫,名鞅,亦稱衛(wèi)鞅。后受秦孝公封商邑,號商君,故稱商鞅。衛(wèi)國人。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吧俸眯堂畬W(xué)”。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攜《法經(jīng)》入秦,以強國之術(shù)進說秦孝公。孝公六年(前356),任左庶長,進行第一次變法。孝公三年 (前352),因功升大良造。孝公十二年 (前350),進行第二次變法。商鞅變法成功,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chǔ)。孝公死后,公子虔等人告發(fā)其“欲反”,被惠王捕殺車裂。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其著作尚有《公孫鞅》27篇,已佚。 《商君書》的文體多樣。議論體有《農(nóng)戰(zhàn)》、《開塞》、《劃策》等十數(shù)篇,或先綜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綜合,兼用歸納演繹,首尾呼應(yīng)。有時也運用比喻、排比、對比、借代等修辭手法!稄泼瘛菲\用了“齊人有東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強說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說明體有《墾令》、《靳令》、《境內(nèi)》等篇,是對秦政令的詮釋。辯難體有《更法》,通過人物對話相互駁辯來闡述中心論點,司馬遷錄入《史記.商君列傳》(文字有改動),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張。 關(guān)于《商君書》的作者,學(xué)術(shù)界頻有爭論。一種意見認為《商君書》基本是偽書,持這種看法的有郭沫若、黃云眉、顧實、劉汝霖等。另一種意見是基本肯定《商君書》的作者是商鞅,持這種看法的除史志的編著者外,還有呂思勉、譚獻等人。第三種意見認為,《商君書》是商鞅遺著與其他法家遺著的合編,此書非作于一人,也非寫于一時,持這種看法的有高亨等人。的看法是,前兩種意見有些牽強,第三種意見有一定道理!俄n非子-五蠹》篇說:今境內(nèi)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這說明商鞅確著有此書。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七術(shù)》引公孫鞅曰:-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是謂以刑去刑-這與《商君書-靳令》、《說民》篇文字大致相同。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最后說: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 《商君書》正好有《開塞》、《農(nóng)戰(zhàn)》篇,這說明韓非、司馬遷所見到的商鞅的著作,基本都在《商君書》中。但此書在后人編纂或流傳過程中,攙人一些其他法家的言論,這是不可避免的。法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法家著作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部分,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精華,對于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文化事業(yè)具有重要的意義。 《商君書》漢時有29篇。宋以后有佚失,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謂亡佚3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謂亡佚1篇。唐《群書治要》引有《六法》1篇,今本無,F(xiàn)存26篇,其中第16篇 《刑約》有目無文,第21篇無目無文,實存24篇,約3萬字。 《商君書》記載了秦國的一些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制度,以及變法的史實,闡述了商鞅的政治、經(jīng)濟主張,哲學(xué)思想及社會歷史觀點等。其中《更法》記述了商鞅同甘龍、杜摯關(guān)于變法的爭論,根據(jù)“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歷史經(jīng)驗,提出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的觀點。 《墾令》、《農(nóng)戰(zhàn)》、《算地》、《外內(nèi)》等篇集中反映了商鞅的經(jīng)濟思想和政策,主張 “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主貴族土地所有制,實行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戰(zhàn)的政策。認為達到富國強兵的唯一途徑,就是堅定地推行農(nóng)戰(zhàn)政策,“入令民以屬農(nóng),出令民以計戰(zhàn),富強之功可坐而致也”,因此,“國之所以興者,農(nóng)戰(zhàn)也”。 《開塞》、《壹言》等篇論述了商鞅的歷史觀。認為歷史分成上世、中世、下世和今世等不同階段,“世事變而行道異”,時代不同,治理措施和統(tǒng)治制度也應(yīng)不同,執(zhí)政者應(yīng) “不法古,不修今”。制定政策要 “明世俗之變”,從實際出發(fā)。只有 “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才能治理好國家,故 “治宜于時而行之,則不干 (亂)”。 《靳令》、《畫策》等篇提出了以法治國的理論。“靳(固定)令則治不留,法平則吏無奸”,法令一經(jīng)制定,要堅決執(zhí)行,“不以善言害法”。指斥儒家的 “禮樂”、“詩書”為“六虱”,是推行法治的大敵,強調(diào)法制 “不明者,六虱也”。認為 “仁義不足以治天下”,主張 “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宣稱要明法嚴刑、以刑去刑,“刑重者民不敢犯,故無刑也”。 《賞刑》、《修權(quán)》、《算地》等篇提出信賞必罰和刑無等級的主張。認為刑、賞是治國的兩個重要手段,“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賞者所以助禁也”。在具體運用刑賞時,要“不失疏遠,不違親近”,并明確規(guī)定: “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 《商君書》反映的治國主張,深為秦統(tǒng)治者贊賞。他的實施使落后的秦國日見富強,并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chǔ)。《商君書》的法治思想,也為時人所接受,連婦女和兒童也能“言商君之法”(《戰(zhàn)國策 ·秦策》)。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其“法”、“術(shù)”、“勢”相結(jié)合的 “法治”理論,許多觀點即源于此。 宜城教育資源網(wǎng)142o7w8l.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