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教育資源網(wǎng)142o7w8l.cn 一、蘇菲的世界主要內(nèi)容簡介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了一封神秘的信。蘇菲從這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fā),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涉及藝術(shù)、科學等許多方面。至于近現(xiàn)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于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jié)著文明的精華。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又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guān)懷和好奇。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奇書,因為作者實在是一位闡釋與表現(xiàn)的高手,他居然讓人像讀偵探小說般地把個幾千年的哲學史一口氣讀下去。他創(chuàng)造了兩對人物:少女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親。然而這兩對人物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你在撲朔迷離中跟著作者一路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yōu)楹卧谶@里”這些所謂形而上的問題。作者不僅是把前人的智慧攤在一張長餐桌上,讓你一道道吃過去,而且讓你在吃的時候,想著自己怎樣去做一道菜。 賈德這本關(guān)于哲學史的小說可謂空前的創(chuàng)作。他證明了哲學不一定是一些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學院人士躲在象牙塔里所寫的東西。 二、蘇菲的世界主要人物 1、蘇菲·阿曼德森 她是一個充滿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歲女孩,15歲生日之前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勃特·納格的發(fā)明。蘇菲從艾勃特·諾克斯處得知這一切和許多其他事情。 小說結(jié)尾處,蘇菲表明她是一個哲學家,因為她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實踐自己所想。蘇菲為人友善,但不善交際。蘇菲很挑剔,對她愛的人也不放過。她母親在整本書中不得不多次聽蘇菲的批評,喬安和艾勃特也聽了不少。 2、艾勃特·諾克斯 作為蘇菲的老師,艾勃特·諾克斯代表理想的哲學家。他從不急于判斷,總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艾勃特強烈信仰哲學,因為哲學讓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納格的意志而存在。艾勃特是位出色的老師,因為他迫使蘇菲自己思考問題并得出結(jié)論,從不為她降低難度,同時他也關(guān)心蘇菲,希望她能學好。 3、席德 席德是艾勃特·納格的女兒,蘇菲和艾勃特都是為逗她開心而創(chuàng)造出的人物。和蘇菲一樣,席德也愛沉思,書中的哲學家引發(fā)了她的極大興趣。席德還極富同情心,她同情蘇菲和艾勃特,而她父親卻把他們的生活玩并于股掌之中。 三、蘇菲的世界作品評價 馬德蘭·藍格爾說:“《蘇菲的世界》一書讀來清新可喜。作者喬斯坦·賈德不僅文筆不俗,也是一個絕佳的教師,使讀者能以閱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瀏覽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20世紀的整部哲學史,而不覺枯燥厭煩!边@個評價恰如其分,毫不夸張。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14歲的女孩,作者由此確定了這本書所要普及的哲學知識的起點,所有情節(jié)都圍繞著她展開,從童稚的好奇心引出作者想要論述的哲學題目,利用女孩特有的細膩闡發(fā)哲學思辨和邏輯推演的細微和精密,借助正在開悟啟智的初中生特有的想像力展示哲學原理的精深和博大,盡可能多地運用打比方、錄像片、畫圖畫等方法,使深刻的哲學命題淺顯化、生動化。 書中以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了一個又一個哲學家。哲學家們往往確實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不會像行俠者那樣驚險離奇,不會像軍事家那樣波瀾壯闊,不會像男歡女愛那樣情意綿綿,而他們與眾不同之處正在于他們特有的言行蘊含著哲學的深邃,會給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遠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這樣講故事正是在向讀者進行立體多維的哲學“灌輸”,這種“灌輸”的效果顯然要比在哲學課堂上從概念到概念的講解好得多,哲學知識會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地流入讀者的心田。 讀完這本書,當你把一個又一個哲學家和他們的故事及理論連接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西方哲學史已經(jīng)變成一條河,源遠流長,曲折蜿蜒,靜靜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見底。確實,“賈德這本關(guān)于哲學史的小說可謂空前的創(chuàng)作,他證明了哲學不一定是一些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學院人士躲在象牙塔里所寫的東西。” 這部書的成功之處在于把深奧的哲學理論通俗化,《新聞周刊(國際版)》稱“這是一個將學術(shù)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對于未曾修習哲學概論者而言,本書是最佳的入門讀物,對于修過此門課程但已忘卻大半的人而言,本書有助于他們溫習……”這部書的讀者的確十分廣泛,雖然是給孩子們寫的,成年人也可以看,而且很可能喜歡它。 因為它作為一本用于哲學普及的文學讀物,起點定于一個14歲的女孩子,而這個起點對于哲學知識較少或曾經(jīng)學過一些哲學知識但“已忘卻大半”的人來說同樣也是合適的,若論這部書成功的原因,大概有三點:作者喬斯坦·賈德是一位教師而且是一位“絕佳的教師”,十分熟悉學生,很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這點從書內(nèi)對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寫中完全可以看出來;從書中看,作者的文學造詣相當高,創(chuàng)作技巧嫻熟,“文筆不俗”;作者的哲學知識豐富,功底深厚。前兩點,只是成功的基本條件,而重要的是第三點。 作者對哲學原理理解得深刻,能夠把握其本質(zhì)和精華。各種哲學知識爛熟于心,運用起來得心應(yīng)手,出神入化。無論學習什么知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本末不清,無論如何是用不活的。只有深諳其精髓,對于這門知識的本與末、表與里了如指掌,才能知通達變,舉一反三。如同蜜蜂釀蜜一般,將花粉吃進去經(jīng)過自己一番咀嚼消化,再吐出來才會是蜜。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特別是類似這種普及某一門類知識的創(chuàng)作必須像蜜蜂釀蜜那樣,先把知識吸收進去經(jīng)過自己的一番加工消化,然后再予以變通、演化,保留其精華,改換其形式,增加其色彩,方能制作成能讓某一文化層次的人樂于接受的作品,一部杰出的作品必須經(jīng)歷這樣的創(chuàng)作過程。 歷史上曾有人奉行“一本書主義”,“他們?yōu)槭裁唇K生只出一本書,而不多出幾本”的道理全在于此,經(jīng)過一番嚴肅認真而且艱苦的勞動,殫精竭慮,盡施才華,終生能創(chuàng)作出一部杰作,也就足夠了。創(chuàng)作,應(yīng)該有蜜蜂釀蜜之功! 宜城教育資源網(wǎng)142o7w8l.cn |